作者/良醫健康網 編輯部 撰文/菲莉帕•派瑞 責任編輯/Mei 圖片設計/Kato
輸贏遊戲
我女兒弗洛3歲的時候,有一次她想走到不遠的商店,不想坐兒童推車,所以我把推車留在家裡。回家的路上,她逕自停下腳步,坐在別人家的臺階上。當下我心想:「哦,天啊!別鬧了!」因為� ��時我的心已經飛到未來,想著我已經把購買的東西放好,可以休息一下了。但弗洛現在就想休息。
接著我又想到,反正我們何時回家都沒關係。於是,我放下購物袋,蹲在她旁邊。弗洛正在端詳一隻螞蟻沿著人行道上的裂縫爬行。有時牠會消失在裂縫中,接著又冒出來。
我就蹲著陪她看。
這時一位上了年紀的男人走過來問我:「她贏了嗎?」我馬上就聽懂他的意思了。他的意思是說,在父母與孩子的意志之爭中,她是不是贏了?我很清楚這種存在已久的親子之爭。我的父母對此深信不疑,他們認為,讓孩子予取予求對孩子有害。
但你和孩子其實是站在同一邊的:你們都希望獲得滿足,而不是感到失落;你們都想好好相處,表現良好。老人會意地對我們笑了笑,他只是想要展現友善,所以我沒有反駁。我並沒� ��說:「我們是親子同樂,不分輸贏。」我只回應:「我們在觀察一隻螞蟻。」並對他回以微笑。後來,他走了,螞蟻也走了。我和弗洛站了起來,我們母女倆也上路了。
前面提過,所有的行為都是溝通,所以在行為的背後,你會發現感受。一旦你找到特定行為背後的感受,並發揮同理心,就可以把那種感受用言語表達出來。你可以協助孩子用言語來表達自己,以後他就不太需要以行為來傳達感受了。
在上例中,我意識到弗洛不習慣走太久,她覺得累了,想要休息。我想到,周遭的景象和聲音對她來說可能太豐富了,她可能還沒學會如何抵擋那些與她無關的外在刺激,不像成人已經懂得如何自動阻絕刺激。那可能導致她想要只關注一件事情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,而不是從你自己的角度思考,更有助益。在這個例子中,我的� ��度可能是:我想趕快回家,她阻止了我,我們的意念正好相反。
傳統的親子教養主張,不該讓孩子「為所欲為」。我想,那個老人說「她贏了嗎?」就是這個意思,他覺得我是在「自討苦吃」。每次大家談到孩童使性子時,我常聽到這種說法。家長似乎很怕孩子使性子,他們認為,只要孩子使性子,以後他永遠是那種亂發脾氣的個性。在這種輸贏遊戲中,家長若是堅持非贏不可,最後根本沒有贏家。這種遊戲只有在操弄,毫無相互理解。這種遊戲不是真實的,是父母自己編造出來的。
那種作法只想到未來可能發生什麼,而不是當下可行的狀況。在上述例子中,當下弗洛正在休息,她休息之後,我們才會繼續行走。
輸贏遊戲可能日益根深柢固,變成一種親子動態,那有害親子關係的發展。你以專制的方式支� ��孩子,也是在教他以這種方式處事。萬一孩子因此以為把自己的意念強加在別人身上是正常的、可取的,那怎麼辦?他的同學會覺得這是一種討人喜歡的行為嗎?
如果你的教養方式大多是把你的意念強加在孩子身上,孩子從這種方式學到的關係模式可能是有害的。孩子只學到這種有限的角色選擇時(「行動者」與「接受行動者」,或者換句話說,「支配者」和「順從者」),那會大幅限制他身為人的潛力。比方說,如果孩子最有經驗的角色是受害者與惡霸,他可能會變成惡霸,或動不動就以受害者自居。
輸贏遊戲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。輸了意念之爭往往令人感到丟臉,丟臉並不會使人變得更謙卑,反而會讓人惱羞成怒。那種憤怒可能會向內轉向自我,導致憂鬱,或向外轉向外界,導致反社會行為。
所以,既然� ��不是爭輸贏的遊戲,我們以什麼方法幫孩子展現合宜的行為最好?一般來說,採用當下可行的方式(因為當下是基於現實),不要擔心未來可能發生什麼(未來是基於幻想),是因應孩子的實用準則。
父母應該多嚴格?
管教孩子行為的3種主要方式通常是:一、嚴格、二、寬鬆、三、合作。
一、嚴格管教可能是最常見的管教方式,那是把成人的意念強加在孩子身上。例如,你要求孩子一定要整理房間,不整理就懲罰他。
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強加意念,孩子也不例外。有些孩子可能會順從,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那麼聽話。這種處世方式會導致對立、爭輸贏、羞辱與憤怒。這樣做的危險在於,你是在示範「正確作法」、「不靈活」,以及對煩躁的低容忍度 。把你的堅持強加在孩子身上,你可能在無意間教他一定要做對、應對僵化、容忍度低。
如此一來,你們可能會陷入一個僵化的迴圈,換句話說,你們可能陷入對峙與爭吵,或者孩子再也不想與你溝通。這不是與孩子培養融洽關係的長期策略。我的意思不是說,你不能偶爾說:「現在馬上把玩具收起來!」但這種要求應該是偶一為之的特例,而不是常態。
如果你習慣以專制的方式和孩子相處,那可能也會孩子未來與權威的關係有害。他可能難以和權威合作,或難以擔任領導者,或變成獨裁者。總之,不斷把你的意念強加在孩子身上,既不是培養道德或合作的最佳方法,也不是培養親子關係的良好方式。
二、寬鬆的管教是指,你從來不跟孩子談任何標準或期望。這種不太管教孩子的家長,通常是因為他們對親子教養� ��到焦慮又不敢冒險,或是因為他們以前就是在虎爸虎媽的嚴格管教下成長。有些孩子可以自己建立標準與期許,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這樣。孩子不知道別人對他有何期許時,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,也沒有安全感。
有時父母決定不採用上一代的威權教育模式時,可能會變得太寬鬆,而完全不給孩子設限。你仔細想想,在那種情況下,家長的作法主要是在因應上一代的教養方式,而不是在因應當下面臨的情況。
不過,寬鬆的教養方式也不全然是壞事,那有時可能是解決當前情況的最佳方案。有時候不要對孩子抱持任何期望反而比較明智,因為孩子尚未準備好。例如,你最大的孩子可能覺得清潔打掃很容易,但第2個孩子可能覺得難以應付,所以與其為此爭辯,而且這種爭辯不僅沒有輸贏之分,還會傷害關係,不如暫時先� �棄期望。
這表示不要堅持孩子一定要把玩具收拾乾淨,這不算是屈服,而是刻意延遲為孩子設定界限,等孩子準備好以後才設限。在孩子準備好接納合作型的管教方式以前,寬鬆的管教可以是正面的短期解決方案。
三、合作型管教是指你和孩子一起思考以解決問題,你比較像是輔導員,而不是獨裁者。這是我最喜歡的方法,因為它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。
那麼,什麼是合作型管教呢,它是怎麼運作的?
1.藉由定義自己來定義問題。「我希望你的房間保持整潔,我希望你整理一下。」
2.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。孩子可能需要幫助。例如,「朋友把你的房間弄得一團糟,所以你覺得你必須清理房間很不公平,對不對?」、「你是不是覺得任務太難了,永遠做不完?」
3.確認那些� �受。「我知道那感覺很不公平」或「大型任務一開始總讓人覺得大到不知從何處著手」。
4.腦力激盪解決方案。「我還是希望你把房間整理乾淨,你覺得最簡單的作法是什麼?」
5.堅持下去,重複必要的步驟。
不要評斷孩子。
第1階段可能很棘手,因為要說一些你不想支持的事情可能很難,但是如果你不確認那些你覺得麻煩的感受,孩子更有可能堅持自己的立場。由於孩子可能無法清楚表達所有的感受,你可能需要以提問的方式來找出問題背後的感受,誠如上面的例子所示。
你確定孩子的感受後,就可以重新定義問題,而不是說:「你的房間很亂,你最好收拾乾淨,否則我就把你的玩具全扔了。」那只是在羞辱及威脅孩子,也會增加孩子的怨恨。
這時你應該發揮同理心,這需要練習,你可� �覺得這樣做有悖直覺,但孩子是看到你顧及他的感受,才因此學會顧及他人的感受。
你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解決方案時,應該讓孩子主導,不要立刻否定他提出的建議。他可能提議:「我的房間可以維持原狀。」你可以回應:「那是一種選擇,你可能很喜歡那個方案,但我難以接受,因為我不只看了難過,也覺得很難打掃,而且我也不知道要把你的乾淨衣物放在哪裡。還有其他的方案嗎?」孩子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你說:「沒關係,我們不趕時間,你慢慢想吧。」
你不要自作聰明想出所有的答案,因為那樣做剝奪了孩子的思考力。孩子可能說:「我可以現在收拾玩具,然後休息一下。接著,請你來幫我收衣服,因為我覺得折衣服很難。」你說:「好,聽起來不錯。開始折衣服的時候來找我,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完成。」� ��果你從小在威權下長大,可能會認為威權管教是最理想的教養方式。你可能覺得合作型教養太麻煩了。不過,重點是,除了房間獲得整理之外,你和孩子都敞開心扉表達感受,因此培養了親子關係,也學會如何妥協及解決問題。為人父母的真正任務與打掃清潔無關,而是陪伴孩子,幫他成長。這種合作型管教有助於培養社會化行為的基本技能,亦即對煩躁的容忍,靈活性、解題技能、同理心。
★本文經《良醫健康網》授權刊登,內容摘自木馬文化出版《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--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》,原文刊載於此
...... 原文詳見:
孩子不聽話,只會用罵的?小心養出「反社會人 格」!「嚴格vs.放任」無法拿捏的父母必學:美20年心理治療師的「合作教養法」本文轉載自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